个人建构,我们中和理解成是对他人的行为不断贴标签和修正的一个过程。物理学有一个理论对做”测不准原理”,个人建构也是测不准的,所以它要常常正。为什么利待要将个人建构放在第一章讲呢?就是因为别人也会猜测我们的行为并对我们人格校准,所以你改变行为,你的人格就会得到不同的标签,这和你天性真正是什么样的人没有关系,就好像我刚才对餐厅前的年轻人做的推断一样,他只是我猜想的那种性格,他是不是真的是紧张、守时、严谨,我并不知道。所以,我们如何避免给别人脑贴标签,也是我们分析人格的一门重要功课。
“个人建构”对我们的生活或工作有什么影响?
那么,今天我要谈的第二点是:“个人建构”对我们的生活或工作有什么影响?我对第一章提到的三个概念作个说明:第一个概念是“个人建构”对情绪的影响;第二个概念是“核心建构”,第三个概念是“狭缝改变”
“个人建构”虽然是你对他人人格的一种猜想,但也是你的个人建构的反射。因为你的猜想通常与你的第一注意力有关。比如说,我个性很急躁,遇到一个人比我还着急,我马上就感觉到,这个怎么那么急,在心里愉俭地笑他,但其实这是我个性的对照,我的个性中也有急的一面,但我却不自知。
“个人建构”也会影响到情绪,你如果猜对了,你的情绪会放松,但你猜错了,你的情绪就会紧张。就像我们看电影,这个好人突然变成坏人,剧情逆转,我们就会紧张,但老是看到类似的剧情,你早就可以猜对谁是好人?谁是坏人?情绪就不会紧张,这时如果旁边有人还看不懂剧情变化,你会很得意,一边想剧适,一边又想陪他看下去。
不过人生不是电影,有很多时候是很难预料的,无法对人生做更好的预测,因此会带来焦虑。例如:有人无法从丧失至亲好友的悲痛中走出来,因为他困在一个简单的个人建构里,他用这个建构看待所有的人,这个建构是“爱一个人应该长久相守”以及“他可能会突然的离开我”,他降低了自己的自由程度,以致无法在结交新的朋友。
有的时候,我们会因为不喜欢他人给自己贴上简单的标签,造成敌意,比如有人认为你“很好沟通”,但其实你认为自己是“热爱真理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不意被别人的“个人建构”框住,你就会反击。我有一位朋友在人格测试中显示他是温和型,他的合作伙伴有意无意的说因为他是温和型所以只能做研究、不能做销售,他很恼火,一定要表现出很强硬的一面,因此造成两人无法共事,最后这位朋友商职去另外一家公司当讲师,与以前的合作伙伴对若干。这就是一个例子。因为这位朋友不同意他人对自己的个人建构,造成对合伙人的敌意。
我们在用个人建构解读他人行为的时候,千万不要犯了简单化、标签化的错误,只用一个维度形容对方:你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!如果个人建构过于简单,就会变成很固执;如果个人建构有很多维度,这样的人包容性就会很强。

免责声明:
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聚合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负法律责任,资料仅供个人学习使用。如有侵权,敬请来信联系我们,我们立即删除,邮箱:atao6012@163.com